动画艺术学院学术活动系列报道—学术培训赋能教师,教学科研双翼齐飞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3日 12:10

发布者:

为全面推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本学期,动画艺术学院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培训会,为教师们搭建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的优质平台。近日,学院三位副教授许鑫、刘旭、王青青作主旨报告,在全院引起了热烈反响。

本期培训会上,许鑫副教授凭借深厚的科研功底,深入剖析了科研项目申报的关键策略,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申报指南;刘旭副主任则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路径,为教师们拓宽了教学视野;王青青老师则从实际出发,提供了科研项目选题与申报的实用指导,助力教师们精准把握科研方向。三位教师的报告内容丰富、针对性强,为学院教师在教科研及教学能力提升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推动了学院教科研工作的蓬勃发展。

一、许鑫:引领进阶之路:成功申报科研项目的关键策略

在数字中国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艺术、科技、文化创新的深度融合已然成为动画科研方向研究的核心议题。近日,以 《引领进阶之路:成功申报科研项目的关键策略》为议题的学术讲座,聚焦“国家战略视角、研究问题明确、研究内容具体”三大方向,吸引了众多科研工作者与动画艺术学院教师,共同探索动画方向科研选题的关键策略。

(一)锚定国家战略航向,构筑科研选题优势

在“锚定国家战略航向,构筑科研选题优势”板块,主讲人强调“三个关注” 关注党和国家提出的重大理论、出台的大政方针政策;关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焦点、难点问题;关注戏剧影视学知识体系研究发展的动态。此外,科研研究人员需要定期浏览政府官网、科技期刊政策解读专栏,关注 “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动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时重点关注政策导向分论坛,与政策制定专家建立联系,获取一手信息。

(二)聚焦真问题,拒绝空泛议题

真问题,指客观存在,具有明确研究价值且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它们不仅具有研究的客观性和紧迫性,更蕴含着深厚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避免 “水墨的观念”这类宽泛表述,转向具体问题,将细化为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水墨的观念变迁及生态重构研究”,从抽象概念落地到可研究的具体矛盾。同时,问题须具备“科学价值”,能推动学科理论突破或解决行业技术瓶颈。

(三)具象化研究内容,展现扎实功底

选题需清晰界定研究边界与技术路线。例如,将“英雄文化”具体化为“中华民族英雄文化逻辑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明确研究对象:以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华民族英雄文化。研究方法突破以往在英雄问题研究中偏重个案性研究、纪实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的局限,通过文献研究法,多学科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中华民族英雄文化的生成因素和发展历史进行纵向梳理,将中外英雄文化进行横向对比,研究重点转向系统化和理论化探索。如前所述,具象化的表述不仅体现研究的严谨性,也让评审专家快速理解项目价值。

许鑫总结发言

此次主题讲座的成功举办,不仅为科研工作者和高校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实用的方法,也为提升科研项目申报质量、推动科研创新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相关系列讲座还将持续开展,助力更多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中脱颖而出,攀登科研高峰。

二、刘旭: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动画专业育人体系重构


刘旭围绕国家一流动画专业建设,结合政策导向、行业转型与教育现状,提出 “四维育人模型”,深入解析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逻辑、实施路径及实践案例,为动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操作框架。

(一)重构逻辑:政策、产业与教育的三重驱动

1.政策引领与行业转型的双重需求

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而动画产业正面临 “文化输出压力大、价值导向要求严” 的转型挑战。当前动画教育存在 “重软件操作轻思维培养、重商业项目轻文化传承、重个人创作轻团队协作” 的 “三重三轻” 问题,亟须通过体系重构培养兼具创新能力与文化自信的复合型人才。

2.双创与思政的协同共生逻辑

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形成互补闭环。从内生逻辑看,双创教育在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时,需课程思政引导社会责任感,避免因利益追求偏离正确方向;政策逻辑上,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决定了双创教育必须融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实践逻辑中,双创的实践性可激活思政理论,使其从抽象变为具体,而思政的价值性则为双创锚定创新方向,二者协同发力,共同破解 “有知识缺精神” 的人才培养困境,助力培养兼具创新能力与正确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二)四维模型: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

刘旭提出构建的四维育人模型以 OBE(成果导向教育)为核心框架,整合教学模式、创新方法、思政融入与技术工具,形成系统化育人体系。OBE 强调以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能力为起点,反向设计 “目标层 - 课程层 - 教学层 - 评价层” 闭环,例如将 “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 纳入毕业要求,通过《动画角色设计》等课程支撑,实现能力培养可量化。BOPPPS 教学模式以 “导入 - 目标 - 前测 - 参与式学习 - 后测 - 总结” 六步结构,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课堂,如《故事创作》通过《大圣归来》导入文化自信,以 “脱贫攻坚” 主题创作强化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元素映射模型则从 “文化传承、职业伦理、社会责任感” 等维度筛选适配元素,嵌入专业课程的知识点、教学环节与实践项目,如《三维动画技术》通过建模流程渗透 “工匠精神”。TRIZ 创新理论模型提供 40 个创新原理(如动态化原理、矛盾矩阵),将创新转化为可复制的科学方法,解决动画创作中 “传统元素现代化表达” 等矛盾,提升学生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者协同作用,OBE 主导顶层设计,BOPPPS 优化教学流程,思政模型强化价值引领,TRIZ 丰富创新手段,共同构建 “知识建构 - 能力培养 - 价值引领” 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提升动画专业教育的系统性与创新性。

(三)实施建议:构建育人体系保障机制

一是师资升级,通过系统培训、企业实践等途径,提升教师 “思政 + 双创 + 技术” 三栖能力,使其既能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又能驾驭创新教学工具;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引入行业资源共建实践平台,推行双导师制,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锤炼实践能力与社会责任感;三是推进评价革新,建立 “知识+ 能力 + 价值观” 多元考核体系,强化过程性评价,将文化表达效度、社会问题回应度等纳入评估指标;四是强化技术赋能,推动 AI、VR 等数字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开发智能教学工具,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技术协同素养。四项机制协同发力,为育人体系落地提供全方位支撑。

         刘旭总结发言

动画教育需以 “学生发展” 为核心,推动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实现从课程思政到专业思政、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从校内培养到社会服务的转变。在 AI 技术重塑创作范式的时代背景下,唯有坚守文化自信,培养 “技术过硬、底色鲜明” 的动画人才,才能让动画成为 “讲好中国故事” 的世界语言。

三、王青青:科研项目选题与申报

为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助力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动画艺术学院于近日成功举办“科研项目选题与申报”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新媒体系王青青副研究员,讲座围绕“了解教学和科学研究项目”“科研项目选题”“科研项目申报策略”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解析

(一)明方向:教学与科研项目的分类与定位

王青青从科研项目的体系化分类切入,系统梳理了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的定位与申报要求。以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为例,强调申报者需精准把握项目指南中的“学科导向”与“问题意识”,结合自身研究基础选择适配类型。对于青年教师善用“小而精”的选题积累前期成果,为后续申报高层次项目奠定基础。

(二)定选题:从学术前沿与现实需求中寻找突破口

在科研选题环节,王青青提出“顶天立地”的双维标准:“顶天”即紧扣学科前沿,立足理论创新;“立地”则强调服务国家战略或行业痛点。王青青以人工智能在动画产业中的应用为例,指出跨学科交叉选题的潜力,并建议从学校的特色入手进行选题,提高项目申报的命中率。针对常见选题误区,她总结三点警示:避免“大而空”、警惕“重复低效”、拒绝“技术堆砌”,强调“真问题”需兼具学术价值与应用可行性。

(三)精申报:逻辑构建与形式规范的决胜细节

申报书撰写是项目成败的关键。王青青结合多年评审经验,提炼出“三性一体”的申报策略: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的统一。她逐项解析申报书模块的写作要点:

立项依据需体现“问题链”逻辑,通过文献综述凸显研究必要性;

研究内容应设计层次清晰的子课题,避免庞杂或碎片化;

技术路线推荐采用“流程图+文字说明”可视化呈现方法论创新;

预期成果须量化具体,如论文、专利、行业应用案例等。

此外,她特别强调“形式规范”的重要性:“格式错误可能直接导致评审‘一票否决’,务必反复校验数据、图表、参考文献等细节。”

王青青总结发言

“科研项目申报是学术能力与战略思维的综合体现,唯有扎根实践、持续迭代,方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动画艺术学院一直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通过定期举办学术活动培训会、邀请专家学者讲学、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未来,学院将继续举办助力教师成长的学术活动,持续为教师们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帮助教师不断提升科研与教学能力,以更优质的科研成果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为学院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供稿 | 动画艺术学院 全成雨

编辑 | 王祎迪

初审 | 杨磊

复审 | 夏睿

终审 | 谭皓月

出品单位 |动画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