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3日 12:11
发布者:
为提升动画艺术学院的艺术创作水平,构建起以艺术创作为核心,带动教材编写、教科研建设为两翼的立体交叉体系。吉林动画学院动画艺术学院于2025年6月6日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艺术创作项目交流”的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由许鑫老师主持,吸引了学院各系部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动画艺术创作中的技术、风格与叙事创新。
聚焦传统与创新,探索动画艺术新方向
沙龙围绕动画艺术创作中的多个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张健老师首先介绍了当前《采桑图》项目的概况,该项目以宋代丝织工艺为背景,通过动画形式展现中国古代女性的劳动之美与丝织技术的精湛。他强调,团队在创作中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力求通过动画语言传递中国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技术层面,团队探索了二维与三维技术的融合,利用AI辅助角色设计和场景建模,以提高制作效率。张健老师介绍:“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赋能,让作品既能保留传统艺术的精髓,又能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此外,团队还针对角色造型、服饰细节、场景风格等进行了多轮优化,力求在工笔画的细腻与动画的表现力之间找到平衡。
角色与叙事,从冲突到共鸣
沙龙中,与会教师和学生对项目中的角色设定与叙事结构提出了宝贵建议。有老师提议引入“妹妹”这一角色,通过姐妹互动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趣味性,同时更自然地展现丝织工艺的全流程。这一建议得到了广泛认可,团队将进一步完善角色关系与情节设计,使故事更加生动饱满。
此外,沙龙会上还探讨了如何通过角色的习惯性动作、道具设计等细节丰富人物性格,提升叙事的感染力。例如,为角色设计独特的服饰或标志性动作,可以帮助观众更直观地理解其身份和性格。
艺术与科研并重,共创优质作品
许鑫老师在总结中表示,本次沙龙不仅是一次创作思想的碰撞,更是艺术与科研结合的实践。他鼓励师生在创作中不断尝试、反复打磨,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实现艺术表现与技术创新的双重突破。同时,希望项目成果能够为后续的教学、科研及文化传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学研产一体化”推进,续写文化转译新篇
随着沙龙讨论渐入尾声,这场关于《桑蚕图》动画叙事文化转译的深度对话,不仅为项目组注入了新的创作灵感,更成为动画艺术学院“学研产一体化”建设发展的生动注脚。未来,学院将持续以艺术创作为引擎,推动《桑蚕图》等项目与教材编写、科研课题的深度联动——计划将项目中AI辅助创作、二维三维融合等前沿技术纳入自编教材中,以真实案例反哺教学;同步推进“宋代工艺美学在动画叙事中的转译研究”课题立项,探索传统文化IP的可持续开发路径。正如许鑫老师所言:“每一帧动画都是技术与人文的共生实验,而沙龙的意义,在于让实验成果转化为照亮未来的火种。”这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为动画艺术学院培育更多兼具文化厚度与科技锐度的优质作品铺就道路,让中国故事的数字表达在光影交织中生生不息。
供稿 | 动画艺术学院 许鑫
编辑 | 王祎迪
初审 | 杨磊
复审 | 夏睿
终审 | 谭皓月
出品单位 |动画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