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背景下的未来中国动画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30日 13:34

发布者:

近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与吉林动画学院联袂主办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动画的学脉与精神研究展”的重要分支活动——“AI背景下的未来中国动画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我校文化艺术中心召开。研讨会核心环节之一的“圆桌论坛”邀请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心渊,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委会主任李剑平,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新元,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委会副主任、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宗凯,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学院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总策展人吴小华,吉林动画学院动画艺术学院副院长赵桂静围绕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共同为AI时代中国动画教育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现将嘉宾发言实录刊发如下,以飨读者。

黄心渊系统地回溯了技术赋能动画的历史脉络。他追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数字化开源技术的兴起,指出其逐步深入动画领域的必然性。以90年代初参与三维动画制作为例,黄心渊坦言当时虽艺术认知有限,却凭借技术承接央视动画片头项目,见证国内三维动画从稀缺资源跃升为行业主流。其融合历时40年,呈现出平缓的发展曲线,为从业者提供了充分的适应周期。

AI技术浪潮颠覆了传统演进逻辑。黄心渊强调,2022至2024年间人工智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其发展曲线持续突破认知的边界,迫使动画行业直面前所未有的挑战。相较上一轮数字化进程的渐进性,AI的加速度迭代正在重构创作生态。他说,技术工具应作为创意实现的载体而非替代主体。

面对变革,黄心渊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AI时代就是技术的时代,技术的时代是年轻人的时代,年轻人要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得非常好! 他呼吁教育体系强化技术应用与艺术思维的协同培养,助力新一代在浪潮中掌握主动权。

李剑平指出,AI技术正推动动画行业迎来新一轮的变革。他强调“技术始终服务于创作”的核心原则。他以执导的中西合拍动画电影《守龙者》为例,影片全程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跨国远程协作,从设计到修改均在云端完成,坚持以创作者的主体性,以技术为辅助进行创作。

针对AI技术的应用,李剑平肯定其在前期概念设计和场景设计等环节的使用潜力,但他同时提出当前AI存在三大局限:一是成果的多维度模仿,缺乏真实情感与原创性;二是动画表演与制作尚未抵达专业水准;三是需警惕版权风险与风格同质化危机。他强调,应首先确立艺术方向,再借助技术实现创意,创作者必须主导技术而非被牵引。

在教育领域,李剑平指出高校动画教学面临着紧迫转型。他特别提出数字技术的革命性价值实为新技术带来无差别教育机会,不分地域院校,所有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现场他寄语吉林动画学院学子“希望同学们努力创作出好作品”。李剑平呼吁艺术院校加速教学改革,重点培养学生两大核心能力:艺术审美与创作追求的前沿把控力,以及新技术应用与转化能力。唯有实现艺术需求与技术手段的深度交融,方能推动动画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蔡新元提出,中国动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重构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他首创动画人才“四力”培养模型:想象力为创意源头,创造力实现技术转化,审美力锚定艺术价值,表达力联结叙事传播,四者共同构成从技术实现到艺术升华的核心动能。

蔡新元剖析了艺术与技术的三个阶段认知演变:传统教育中二者割裂导致“重技术轻艺术”或“重艺术轻技术”的失衡;现代理念视其为一体两面的创作本质;而AI时代催生融合新物种——智能建模、算法叙事等技术重塑生产流程,使艺术与技术边界消融。他特别指出在生成式动画中,创作者已难以用传统标准区分二者,需构建“技术驱动艺术深化”的新模式,使技术成为创意落地的底层支撑而非单纯工具。

面对变革,蔡新元提出动画人应有的六个“不”准则:不惧技术更迭、不慌乱行业转型、不等外部驱动、不靠传统路径、不扰创新节奏、不停探索步伐。“唯有在试错中提炼经验,方能奔赴动画的新征程。”

关于未来路径,蔡新元强调两大核心:教育场景上,AI将成创作伙伴,虚拟教研室等载体重构教学空间。培养内涵上,需塑造兼具技术理解力、艺术表现力、商业洞察力的复合人才,通过产教融合推动中国动画从技术跟随转向创意引领,最终实现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价值输出。

周宗凯表示,动画教育与创作面临根本性转型。通过教学实践过程观察到,学生群体对AI工具呈现两极态度:部分排斥,部分积极拥抱。行业高层次创意人才稀缺,而基础工艺环节正被AI高效替代。传统创作需要百十人完成的工作,通过AI生成可快速实现。AI辅助应用大幅提升效率,可省去传统流程诸多环节。

周宗凯分享其AI工具探索历程,从初期需要“借助辞典理解”到领悟其核心在于数据支撑。以《三体》动态特效为例,强调过去难以实现的穿透效果,现在通过简单指令即可完成。未来创作的关键在于融合PS、AE与AI工具,并强化对生成结果的深度认知、审美判断与优选能力。AI以低成本提供海量素材,但高生成率不等于高质量,反思“4选1”模式实为对低效路径的依赖。

面对变革,周宗凯提出动画教育三大方向:艺术技术融合创新能力、大型项目工程规划能力及核心的审美优选能力。提出现行教育评价体系需解决AI生成作品如何界定原创?知识成果如何认定?并呼吁评价体系必须更新,才能支撑未来高质量动画的产出。其剖析揭示AI不仅是工具升级,更将重塑创作流程、人才标准及教育范式,坚守创意本源并构建适配机制已成为行业存续的关键。

吴小华分享了“以本土文化滋养动画创作”的实践路径。回溯中国美术学院动画、游戏等专业的发展历程,指出差异化定位是关键:学校立足美术强项,以手绘风格与审美判断开辟独特发展道路。

吴小华重点介绍两项标志性实践:一是动画专业关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工程——面对年轻群体与传统戏剧脱节的现状,推动师生完成“戏曲百折”的创作,所有青年教师与研究生,以及部分优秀本科生持续创作,累计产出70余部作品并屡获全国美展等奖项,这不仅是技术演练,更是文化基因的创新性表达,同时也解决教师创作缺失问题。二是游戏专业逆袭案例——草创时期,一位教师、一间教室,通过“自带设备+项目驱动”的模式发展至今,目前游戏专业实现100%就业率,印证了“内容为王”的意义和价值。

针对AI技术浪潮,吴小华强调:“技术的实现由内容深度所决定”。他以近年爆款《哪吒》为例,呼吁动画人坚守对动画事业的热爱与坚持。最后提出本土化人才培养三大启示:立足文化根脉—深挖传统资源、强化实践闭环—师生共创作品、坚持内容主权—技术服务于文化表达,为中国动画教育提供“国美方案”。

赵桂静围绕“AI时代中国动画教育的守正与创新”主题发表见解。她指出,AI技术的快速成熟与迭代,正深刻驱动着动画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方法以及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等关键领域的变革。吉林动画学院坚持“学研产一体化”特色,从动画产业全产业链进行全方位布局,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艺术+科技”交叉,并将AI技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核心技术赋能高素质人才培养。

在实践教学层面,学院引导学生善用AI工具参与产业项目全流程创作,师生参与创作的动画电影《山海经鸟之战》便是使用AI技术参与前期构思到后期制作的全流程实践的典型案例。赵桂静强调,面对技术洪流,必须平衡技术创新与文化根脉的关系,提出应思考如何运用AI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表达、提炼传统艺术美学元素,使中国动画在全球竞争中形成独特标识,向世界输出真正的东方美学。

她指出技术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但再强大的技术也无法替代人类的思维与创意,应善用人类智慧驾驭AI创作经典、开创未来。最后,她强调AI能赋予教育的新生态,却改变不了教育的本质,因为教育是师生间的情感沟通与双向共振。坚守教育初心,珍视师生情感互动与思想碰撞,方是激发创作灵感、提升艺术素养的关键。




供稿 | 动画艺术学院

编辑 | 王祎迪

初审 | 赵桂静

复审 | 夏睿

终审 | 谭皓月